截止10月8日8時30分,此次地震共造成1人死亡,324人受傷,其中8人重傷,5.69萬人緊急轉移安置,2330戶6988間房屋倒塌,由于震中永平鎮通信中斷,具體災情還在進一步收集、核實中。
據云南省地震局專家介紹,此次震中位于多民族聚居區,經濟欠發達,震中永平鎮人口密度43人每平方千米,建筑物主要為穿斗木制結構,房屋的抗震性能也更優,所以預計傷亡人數會大大低于魯甸地震中的傷亡人數。
事實上,自8月3日魯甸地震發生后,關于地震多發地區要采用哪些抗震性能更優的建筑結構和材料,才能真正抵御地震災害造成的傷亡,就引起了社會輿論的廣泛討論。其中,最受專家推崇、社會關注的莫過于鋼結構建筑。
早在2013年10月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中,就特別指出“推廣鋼結構在建設領域的應用,提高公共建筑和政府投資建設領域鋼結構使用比例,在地震等自然災害高發地區推廣鋼結構集成房屋等抗震型建筑”。
生命庇護傘 鋼結構小學“紋絲未動”
據了解,此次地震的震源波及范圍內,與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接壤的寧洱縣,就有兩所由國內首家鋼結構上市公司杭蕭鋼構捐建的鋼結構希望小學—云南寧洱同心中心小學和勐海田小學。兩所希望小學的鋼結構教學樓,在地震災害中充分發揮了鋼結構建筑的優勢,地震發生時雖然也有震感,但是建筑墻體卻幾乎“紋絲未動”,有效地保障了災區人民的生命安全。
據普洱市寧洱縣教育局局長胡光益介紹,兩所鋼結構小學所在的位置離震中永平鎮約60公里,地震時該地區有較明顯震感。然而,經過檢查,校區建筑并未受到明顯損傷。目前,學校里的孩子們已經恢復日常教學。
此外,胡光益還表示,事實證明,鋼結構在抗震減災方面有著顯著的優勢,“杭蕭鋼構捐建的鋼結構希望小學,不僅為孩子們提供了堅固安全的學習環境,也成為了當地人選擇避難的有效場所。捐建之后的每年回訪以及地震發生之后的第一時間問候,讓我們看到了企業做公益的真誠,以及在地震多發地帶建造更多鋼結構建筑的信心和決心。同時,也希望更多這樣的生命安全"庇護傘"為大家所認知和接納。”
(圖為:杭蕭鋼構捐建的云南同心中心小學)
鋼結構建筑勢在必行 地震帶或現“廣廈千萬間”
事實上,縱觀國內外建筑行業:在地震多發地區廣泛采用鋼結構建筑,是目前抵抗地震災害最有效的手段。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會長姚兵甚至直言,房屋結構和材料問題是直接造成地震人員傷亡的重要因素。
據了解,以地震多發的日本為例,自1995年發生“阪神大地震”之后,抗震性能卓越的鋼結構建筑被廣泛推廣應用。其中,位于震中的兵庫縣政府實施了“不死鳥”計劃,要求建筑物遭受8級地震不倒;同時,日本中央政府提出了“零死亡”計劃,于2005年制定了《建筑物抗震化緊急對策方針》。實踐證明,日本鋼結構建筑對減緩地震造成的傷害起到了很大作用。2011年3月11日,在達到人類觀測歷史上最高級別的日本“311”9級強震中,大多數的普通建筑經受住了強震的考驗。
在另一個同樣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的國家--智利,具備優質抗震性能的鋼結構建筑同樣隨處可見。位于圣地亞哥東部馬波喬河畔,拉美第一鋼構大樓辦公大樓同樣具備抗擊9級地震的能力,可有效緩沖震源對高樓的沖擊和損壞,被譽為“智利的明星”。
反觀我國現有的建筑結構體系,鋼結構所占比例不足10%,公眾對鋼結構住宅的認識還很模糊。而此次地震中鋼結構小學的優異抗災性能,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傳統住宅從材料到建造方式在地震中的先天不足,同時也應該認識到推廣鋼結構住宅的必要性。
“生命第一是建筑的準則。”我國要把大力推廣鋼結構建筑作為貫徹“生命第一”的重要準則。此次地震再次警示我們,在云南、四川等位于地震帶上的地質災害多發地區,建筑安全是亟待解決的命題,也是鋼結構建筑需要完成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