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搭了兩張單人床和一張堆滿學生信件的桌子,水泥地的一角擺著鍋碗瓢盆,洋蔥、土豆和青椒裝在塑料口袋里,就放在爐子邊上。
要走了。站在連個落腳的地兒都找不著的“宿舍”里,呂洋洋扳著手指算了一遍又一遍,從寧夏固原中建鋼構羅堡希望小學返回公司的日子是今天,不會錯了。
再瞅一眼學校,這個來自中建鋼構有限公司(簡稱“中建鋼構”)北方大區的80后技術人員自己也沒想到,班會課、作文課、品德課、數學課、攝影課、手工課、京劇表演、合唱團,都從承諾變成了現實。
55天里,3個來自央企中建鋼構的80后員工,在這所西海固里的鄉村小學,為100多個學生“織了個美好的夢”。
在鄉村,“開眼看世界”和語數外同樣重要
“害羞,他們太害羞了。”到中建鋼構羅堡希望小學的第一天,呂洋洋和一群孩子在教室外“大眼瞪小眼”,孩子們不說話,只是擠在一起不停地笑,打小在農村長大的呂洋洋一下子明白了這群孩子需要什么,他卸下包,一口氣沖進了孩子堆,嬉笑著打鬧起來。
孩子們把他圍了個里三層外三層,一個勁兒地往他身上撲,摟脖子、抱手臂、親手親臉,干什么的都有。那天下午,他的褲子被蹭得到處是鼻涕。
“六一”將至,教唱京劇和辦合唱團的想法就這么冒了出來。呂洋洋和同去的支教老師李龍飛一拍即合,決定從活動入手,為這些孩子帶來“自信和快樂”。
村里的孩子音樂基礎差,跟上節奏一起唱歌并不容易,孩子總是扯著嗓子大聲吼,寫著歌詞的紙也被捏得皺皺巴巴,李龍飛不忍心喊停,他讓學生站陰涼的地兒,自己戴著帽子站在陽光下,揮動著手臂指揮。每天練完,他一摘掉帽子,撓撓頭,汗從腦門流下,像“洗了個澡”。
“只要一看他們的眼睛,我就又有繼續的力量了。”這個自小在城市里長大的80后男孩想了想,開口說:“我能看出他們內心的那一份渴望。”
唯一的支教女老師王陽也明白村里孩子的“這一份渴望”:在鄉村,除了文化課知識,“視野和興趣的培養同樣重要”。出發以前,王陽跑遍了大連的百貨市場,給孩子們挑選了各式各樣的卡紙和工具。
她的折紙課和美術課也成了羅堡小學的“明星課程”。每次上課,孩子們都會跑到講臺邊,睜大眼睛,生怕漏了王陽折紙和畫畫的任何一個步驟。幾次課下來,王陽發現,孩子們能用廢紙折成“漂亮”的小船、飛機,“他們的創造力真的遠遠超過我想象,一點不比城里孩子差”。
音樂、美術,這些不常有的課程給這個村小帶來的變化讓校長黃金會“大吃一驚”。呂洋洋給學生教完《說唱臉譜》沒幾天,黃金會就發現,在學校無論走到哪里“都聽到有人在唱這歌”,甚至一堆四十幾歲的老師也在辦公室里哼得“有模有樣”。還有家長告訴他,孩子回家吵著要給他們表演歌曲,變得“更活潑開朗了”。
黃金會放心了,攝影課也“順利獲批”。帶著5部“傻瓜相機”,李龍飛放緩了語速,給孩子們講起了攝影與發現美的關系。沒提深奧的技術、也沒劃定拍攝的范圍,李龍飛只讓他們去“記錄自己身邊的一點一滴”。
照片里,一只剛生產完的母牛正舔著身邊的小牛,母牛身上還有血跡,而臉上卻不停地流著淚。看著這張學生交來的照片,李龍飛久久沒有開口,他頭一次覺得,“能給孩子們這樣一雙記錄世界的眼睛,帶著他們一起去發現美,多好”。
“‘開眼看世界’和語數外一樣重要。在學校,給孩子們音樂美術這樣的‘精神食糧’,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也是我們支教老師應該做到的。”王陽一字一句地說。
知識品德“樣樣抓”,村小的學生“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李龍飛的大學室友曾參加過大學生支教,那時,李龍飛總會和“熱血沸騰”的室友討論支教:“光靠熱情就能支教嗎?突兀的教學理念破壞學校原有的教學生態,這樣好嗎?”
2011年,網絡上流傳頗廣的文章《叔叔阿姨,請你們別來支教了》曾掀起過一陣聲討大學生支教的風潮,看過這篇文章的李龍飛在3年后選擇了支教,他希望,自己能夠用行動去回答曾經困擾他的問題。
從一開始,李龍飛和其他兩人就沒有使用“那些所謂的新穎教學手段”。被安排代課的他們,選擇了觀察。
“并非每個鄉村小學的學生都是好學生。”教作文課的王陽發現,學生交上來的作文,有大段“抄襲的痕跡”。照以前,學校的老師肯定會“一頓臭罵”,但“最多管幾天,之后又開始抄襲”。王陽心里很清楚,“罵學生是下下策,學生根本不會知道錯在哪里,只會害怕”。
她分別找來抄作文的學生,從作文的構思聊起,再談到寫作文和考試的關系,最后用“溫和”的語氣,跟這些學生講:“我特別想了解你對生活的看法,想知道你身邊都有些什么樣的故事。其實寫作文就是講自己的真心話,下次讓老師知道你是怎么想的,好嗎?”
再上作文課,王陽拿出優秀作文,先念再講。村里的孩子視野窄,在講解寫作技巧之外,這個怕曬黑的女老師每個周末都會跟其他兩人一起帶著孩子們爬山,路上有什么風景或是好玩的事兒,王陽會搶著開口,鼓勵孩子們把這些寫進作文里。
李龍飛教這些孩子思想品德課,每節課他都會講講書里的寓言故事,看著孩子們聽得入神,末了他總補一句:“這些別忘了寫進作文啊。”
一個月不到,王陽再看班里學生交上來的作文,有了新的感受:“真實。”
王陽還是五年級的代班主任,班里的男生和女生,喜歡互相打“小報告”,男生總跟她抱怨女生背后說小話,女生則撅起嘴,跟王陽埋怨起男生推人和撕本子的行為。
怎么辦?各打五十大板只會不痛不癢還不服氣,單純批評更事倍功半。“苦惱”的王陽打起了班會課的“主意”,連著好幾個晚上,王陽找材料、作策劃,很快,這個名為“男生女生誰更厲害”的比賽走進了五年級的班會課。
這是一場“不會有贏家”的比賽。扳手腕、唱歌、你畫我猜......一共4個比賽項目,適合男女生的各有一半,一番較量下來,小男孩和小女孩才發現,“較勁兒”的自己只和對方打了個平手。笑了笑,王陽細聲細氣地開口,跟孩子們講起了道理。
“我們要做的不是一股腦地給孩子灌輸我們知道的,我們更應該立足當地教育生態,從實際出發。”支教過去幾個禮拜,李龍飛發現課上的學生總是“沉默”,老師說什么就記什么,很少主動回答問題,更“不會表達自己”。
他開始和學生寫信,陸陸續續,幾十個人,幾百封信,他和呂洋洋共用的桌子上摞了幾十公分厚的信,每一封,他都回,熬到凌晨一兩點鐘成了家常便飯,他也“摸透了每個孩子的心性”。
有的孩子想提高英語,他和王陽便“開小灶”,講起語法和結構;有的孩子不自信,他每次都回上幾百字“充滿鼓勵”的信。“我們希望孩子們不輸在起跑線上,無論是學習習慣還是理想信念,都能‘扶上馬,送一程’”。
拒絕作秀,央企為鄉村小學生“捐資更捐智”
這不是一次“心血來潮”的支教。
為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中建鋼構每年都會向貧困地區捐贈一所希望小學,去年,正好由中建鋼構北方大區承擔具體選點和修建的任務,“可能有些企業圖方便,隨便找青基會要個名單,挑一所就捐了。但我們不會,這錢要花在刀刃上。”負責選點工作的中建鋼構北方大區辦公室主任涂強說。
“我們要選的,是實實在在需要幫助的學校。”前后幾個月,辦公室好幾名員工輪流出差,跑遍甘肅、寧夏當地青基會推薦的學校,為的就是“把這筆資助用到實處”。
選定羅堡希望小學后,去年教師節,新的校舍拔地而起。校舍是修好了,但中建鋼構北方大區總經理、黨委書記楊正軍的心里卻不好受:“這還遠遠不夠,改善偏遠地區的教育環境需要的是長遠的計劃和長久的支持。”
中建鋼構北方大區的領導班子下了決心:不僅要捐贈校舍,還要選派優秀青年員工前往羅堡希望小學長期支教。“就像中建鋼構的建筑都是由一點點鋼梁鋼柱搭建起來,愛心也需要一點點地匯聚起來。”支教人員的選拔也得到了北方大區員工的積極響應。經過初選、決選等環節的選拔,王陽、呂洋洋、李龍飛3人從幾十名報名者中脫穎而出。出發前,他們還接受了來自首都師大專業教師關于教育心理學、活動策劃等方面的一系列培訓。
在5月10日的支教志愿者出征儀式上,楊正軍道出了初衷:“我們不僅要捐資,更要捐智。”
“我們想讓孩子知道,自己是被重視的。”“六一”前夕,中建鋼構北方大區的領導與近10名中建鋼構北方大區員工一道,跨越近1500公里,為孩子們送來了特別的節日禮物。根據112名孩子提前寫好的心愿卡,中建鋼構北方大區從領導班子到普通員工一一對應認領孩子們的心愿,為其“私人定制”兒童節禮物,并手寫信件,祝福孩子們節日快樂。
書包、葫蘆絲、書籍……112件禮物沒有選擇托運和快遞,中建鋼構北方大區的員工一路從北京帶來了這些“心意”。在這所偏遠希望小學的“慶六一”活動中,他們還為6月過生日的孩子準備了生日蛋糕。
公司各個黨支部為孩子們繪制了18幅“織夢圖”,孩子們選出了最喜歡的5幅,那天,中建鋼構的員工拉著孩子們的手,在學校有些殘破的墻壁上把這5幅畫繪了上去,他們畫高樓、畫城市,畫“孩子們心中最美好的夢”。
“這不是單向的付出,我們做這么多,是希望孩子們能明白,未來有多美好,多值得他們去奮斗。”楊正軍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為了讓幫助不中斷,中建鋼構還為學校設立了長期的獎、助學金體制,并且每年都會選派員工前來支教。
正能量傳遞,把心留在這個“充滿愛”的地方
55天下來,呂洋洋廋了,也黑了,頭發也連帶著變得亂糟糟,同事去接他們時,還把他認成了路邊曬太陽的老大爺。回到天津后,他總是沉默,只在玩玩手機的間隙感嘆:“感覺自己的心還留在那里。”
那個“每天都被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叫醒的學校和那個“放眼望去都是黃色”的村子,在呂洋洋的心里住了下來。盡管,每天都要回答一遍孩子們的“十萬個為什么”,每天都得防備著調皮孩子時不時的“偷襲”,但他覺得,自己找到了丟失已久的“真誠和快樂”。這個王陽口中的“孩子王”在最后一天,終于被孩子們撲倒在地,他緊緊摟著孩子,哭得“稀里嘩啦”。
王陽曾經一度吃不慣這里一天三頓的面食,干燥的天氣也讓她有點上火,茄子、青椒、土豆、蘿卜,再沒有別的蔬菜,看著她滿臉長痘,有學生悄悄給她送來自家摘的甜瓜、香瓜和小草莓,雖然,大多數時候,那些水果都還是生的,但看著桌上這些“心意”,王陽總是控制不住淚水。
“感覺自己的心都變澄凈了,滿滿的都是正能量。”走的那天,個子小小的王陽被孩子們緊緊抱住不松手,大人小孩哭成一堆,哭得最兇的那個,就是昔日班里最“皮”的男孩。
李龍飛總覺得這一切“還沒有結束”。他計劃著,一有時間就回去看看孩子。相機留在了學校,他的攝影課也“托付”給了學校一位熱愛攝影的老師,但他還是“放不下心”,一說起學校里的孩子,他就變得絮絮叨叨,他掛念著學前班那些吃不上午餐的孩子,他掛念著信里一直向他傾訴自己沒有自信的女孩。
離開的那天,李龍飛熬到凌晨4點。他用老式打印機一張張打印孩子們拍的照片,一個人站在邊上盯著照片傻笑。布置好攝影展,他也忍不住哭了,“過得太快了,太快了”。
支教結束,但“織夢”的旅程不會中斷。王陽期待著9月,那個時候中建鋼構將邀請希望小學的學生來北京,繼續為他們“圓夢”。
“這既是體現企業愛心的公益行動也是一次員工的主題教育活動。”前不久,志愿者和2014屆118名公司新員工分享了支教中的點點滴滴,新員工很多人也希望去支教,“其實孩子們教會我們的更多。這也是企業公益、企業文化建設的一種新思路,也許通過這種方式,企業也更愿意去做公益。”楊正軍說。(中國青年報: 袁貽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