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焦躁不安。世界各地頻發的地震,肆虐的洪水以及由此而來的泥石流,還有不期而至的風暴,等等,使人們對自己賴以安身的住宅安全深感憂慮。如何盡快轉變住宅建設的發展方式,促進鋼結構住宅產業化,也成了人們關注的一個話題。
鋼結構建筑以其安全系數高、抗震性能強、施工速度快、材料可循環利用、節能、節水、省地等諸多優勢,被譽為21世紀的綠色產業。
專家的統計數字表明,如果鋼結構技術在住宅建設中廣為推廣,在同等規模中,單位面積的碳排放量將減低35%,建筑自重減輕40%,主體結構材料可回收90%,建筑節能可達65%以上。同時,施工周期也將縮短30%,施工人數可節約60%。雖然,鋼結構住宅建筑成本每平方米要多200元,但室內面積可增加5%~8%。地下車庫停車數可增20%,地基成本可降低30%……性價比仍然較高。特別是它的安全性,早在地震等災害中顯示出明顯的優勢。正因為如此,在歐美及日本等發達國家,鋼結構住宅占了70%以上,其設計壽命長達80年,實際使用壽命多在100年以上。而在我國,鋼結構住宅還不到住宅市場的1%,住宅建筑平均使用壽命不到它們的一半。
浙江是鋼結構產業大省。去年,住建部還命名浙江“杭蕭鋼構”為全國唯一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完整配套體系的鋼結構“國家住宅產業化基地”。
但強大的浙江鋼結構建筑業,在住宅建設上卻還未能一展身手。以杭蕭鋼構為例,他們目前在住宅建設上的努力,在省內還只是“孤芳自賞”:2008年,他們建起了3萬多平方米的鋼結構住宅試驗樓,但只是他們職工的宿舍。反倒是在省外,他們成功地建設了26萬平方米的“武漢世紀家園”,又承接了8度抗震設防的近100萬平方米的包頭市奧林匹克商住組團住宅項目;而在國外,安哥拉的國家安居工程也早已交付使用。這真叫“墻內開花墻外香”!
作為優勢巨大的綠色產業鋼結構住宅建設,為什么仍遭冷遇呢?
首先是觀念亟待轉變。早從1999年開始,國家有關部門就倡導和鼓勵在住宅建設中推廣運用鋼結構技術,還相繼頒發了“國家標準”及“設計規范”,但沒有得到很好的實施。在大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今天,相對于其他領域所表現出來的對轉型升級、綠色環保的熱情,建筑業的某些方面還相對地沉寂了一些。在我們周圍常見的依然是工地上的塵土飛揚,高分貝噪音的擾民,以及對如山般的建筑垃圾的煩惱。
當然,筆者并不是說讓鋼結構在住宅建設中完全替代其他建筑形態。畢竟,秦磚漢瓦被鋼筋混凝土所取代,經歷了一兩千年的漫長歷程;而鋼結構在中國的興起,也還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事。這里有歷史、科技、國情等諸多原因。何況,節能減排,綠色環保,還有更多的內涵和舉措。但既然鋼結構住宅有如此多的已經得到實踐證明的優勢,那么,我們可否將此作為推進住宅建設發展方式轉變的一個突破口呢?(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