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式剛架輕型房屋鋼結構的受力性能有很多特點,對它的抗震設計應如何對待,《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未作規定,設計人員和學者表示關切,個別讀者曾認為沒有規定,問題很大,影響了結構的安全。本文對此作初步探討,意在拋磚引玉。
在MBMA《低層房屋建筑體系手冊》1996中提到,“金屬房屋建筑體系因為自重輕,設計一般不受地震力控制。過去的震害調查表明,金屬房屋體系的性能比其它結構形式好得多“。因為采用這種建筑體系的項目,其與埸地土壤剖面有關的設計數據往往不全,按ASCE 7-95的第D類埸地(剛性土壤)進行地震力計算”。
影響輕鋼房屋抗震設計的有利因素較多:
1)屋面結構自重很輕,即使在強震下產生的地震作用也是較小的。
2)結構位移不受圍護結構限制,柱頂的位移限值為柱高的1/60。
3)實測柱頂位移總是比計算值小很多。因為面板的蒙皮作用和結構的空間作用都未考慮;MBMA手冊和國內的課題研究都確認此事實。國內課題研究表明,實測位移只有計算值的一半左右。
4)結構有極好的延性,梁柱構件采用的端板連接是半剛性的,剛架橫梁有較好的耗能能力。
5)汶川大地震后,鋼結構專業人員在震害波及地區作了全面考察,也未見這種房屋倒塌。
6)MBMA抗震導則規定,R=3時不需作抗震計算,R是與結構延性有關的系數。抗震設計規范(2010)規定,0.15g以下不需作抗震計算。
7)美國MBMA出版了《金屬房屋體系抗震設計導則》,我們查閱有關資料,發現抗震設計時的柱頂位移限值建議取柱高的1/80,這個數值還達不到設計位移限值,看來二階分析的意義也不大。CECS102規定不考慮風荷載和地震同時作用,但對最小設計風壓應有規定。在考慮風荷載最小允許值時,美國ASCE7-05規定主要抗風結構的風荷載不得小于0.48 kN/m2(10lb/ft2),構件和面板在任一方向的風載也應滿足此值。規定設計最小風壓也有利于減少這種結構的風災。地震作用是重力荷載代表值引起的,分析時,剛架地震作用應分別作用于剛架兩端而不是完全作用在一端。對于符合抗震設計要求的結構,傳遞風力的縱向構件,包括剛性系桿、檁條兼作的系桿等及其連接,也應檢驗是否滿足抗震設計要求,抗震要考慮地震作用來自各個方向。在構造設計方面,柱間支撐、支撐連接、柱腳設計和夾層設計等部位應該是重點,應采取加強的構造措施。對于地震控制的桿件,其截面的板件寬厚比限值和長系比限值宜適當調整,但不宜統一規定限值,宜根據具體情況適當處理,以免不必要地增加結構用鋼量。
目前我國只有因雪災和風災引起嚴重破壞或倒塌的例子,以及因施工不當引起倒塌的例子,還沒有因震害造成倒塌的實例。MBMA規定的金屬房屋體系,其自重和荷載均大于我國規定。對我國常用跨度的門式剛架輕鋼房屋,抗震設計至少不是迫切問題。但少數門式剛架的跨度和構件截面較大,我國已經有72米跨的機庫和糧庫采用這種結構體系,對于這類大型重要建筑,構件和結構自重較大,考慮抗震安全應該是必要的,應采取必要的重要性系數。MBMA的抗震設計導則重點,似乎放在帶夾層房屋的抗震設計。
抗震規范-2010版的9.2節列入了單層鋼結構廠房, 在條文說明中指出,:“單層鋼結構廠房在地震中破壞較輕,但也有損壞或坍塌的.因此,單層鋼結構廠房進行抗震設防是必要的。本次修訂仍不包括輕型鋼結構廠房。”也就是說,新抗規它的抗震未提出規定。
關于是否需要抗震,我個人認為,可提供幾點判別:
1)抗震規范-2010將7度0.15g及以上列為強震,低于0.15g可以放寬。為了和抗規協調,7度0.15g及以上還是要進行抗震設計的。
2)陳紹蕃老師作為抗震規范-2001編制組的顧問,曾對廠房鋼結構的抗震提過如下意見:廠房鋼結構的特點是,有的受地震控制有的不受地震控制,當不受地震控制時,可不考慮抗震。此建議對門式剛架是適用的。
3)修訂中的國家標準《
鋼結構設計規范》列入了抗震設計內容,廠房結構組的修訂草案建議,
鋼結構廠房采用輕型屋面和墻面時,地震作用效應不大,建用二倍多遇地震組合進行一階分析,取代二階分析等抗震驗算,并采取適當的抗震構造措施。此建議可供門式剛架輕型鋼結構房屋設計參考。
4)對于大跨度重要設施,宜考慮抗震要求。
關于夾層設計,由自重引起的內力當然必需考慮。在抗震方面,首先應確定是否要考慮抗震。輕質材料樓板和木樓蓋不需考慮抗震,混凝土樓板要考慮抗震。選用什么方法?美國抗震導則提供兩個辦法:
一考慮夾層引起的扭矩,對房屋進行結構整體分析;
—或將夾層用防震縫隔開,使主體結構在地震時不受夾層的影響。抗震規范規定,對砼結構防震縫寬50~70mm,對鋼結構未提出具體規定。
第一種方法計算太繁,缺乏實用性。第二種方法理論上容易,但做起來不容易。
有專家建議,可在夾層周邊兩個方向設置較強支撐,使夾層產生的地震力可由其周邊支撐承受。至于夾層在房屋結構中引起的地震力,因為設計不考慮地震作用和最大風荷載同時出現,可予忽略。此法最簡便,也可考慮。
參考文獻
[1]MBMA,Metal Building Systems Manual,2002
[2]MBMA Seismic Design Guide for Metal Building Systems,based on the 2000 IBC,
By Backman/ Drake/ Johnson/ Murray,
[3]《Minimum Design Loads for Buildings and Other Structures》ASCE 7-05
"歡迎大家轉摘!轉載須注明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建筑
鋼結構網(www.12604.cn)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