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下午,日本遭受9.0級的歷史性強震,引發海嘯。截至12日午夜,警方已確認687人在地震中喪生,約萬人失蹤。而13日凌晨,日本東海岸附近海域再次發生6.0級地震。(中國新聞網3月13日報道)
日本強震海嘯發生后,網上流傳許多相關的視頻。這些視頻,讓人目睹了自然災難的可怕,但細心的人也不難發現一個現象:縱然房屋搖晃得厲害,沒見日本居民離開房間,沒見樓房倒塌(海嘯受災的區域房屋是被沖垮的),沒見墻體出現明顯裂痕,更不要說局部坍塌。9.0級的罕見強地震,第一時間造成了死亡數字相當少,如果不是隨之并發的海嘯,日本此次強震中喪生的國民估計不會超過千人。作為一個同樣生活在地震災區的人來說,最羨慕的就是日本的建筑物了。倘若在我們這里,地震期間,我們的房屋扛得住強震的襲擾嗎?我們躲在自家的屋子里,內心的恐懼感如何,顯然只有我們自己清楚。
在網上查閱了一下日本樓房的結構和材質,發現了兩則舊聞:一則是2009年3月28日,日本大學專家在成都介紹說,彈性建筑經日本地震的實戰考驗證明減災效果顯著,希望四川災區重建時予以借鑒。另一則是2009年7月17日四川電視臺新聞節目中播出的《日本實驗木結構樓房抗震性能》,報道了日本正在研發整體木質結構的樓房,電視畫面中播出這些實驗樓房抵抗強震的鏡頭。這些鏡頭,和現在網上轉發的日本網民自拍的地震視頻,有非常相似之處。
聯想到接近尾聲的四川災后重建項目,知道災后開工的項目,對建筑質量的要求高了,項目監理嚴格了。至于新的建筑物中采取了多少科技成果,則是個未知數。就筆者所在的單位而言,一批住宅樓拔地而起,我算得上看著這些樓房“茁壯成長”的。在我這個外行看來,還是傳統的混凝土樓房,鋼筋、水泥、磚,是建筑物的主要材料。日本強震的視頻畫面讓我在想:假如強震卷土重來,再次降臨到我們頭上,我們的新樓房能不能安然無恙,地震后這些樓房會不會變成千瘡百孔,我們室內的東西能否很少傷人?類似于這樣的想像。并非沒有現實的基礎,而是基于現實的擔憂。
歷史上的每一次自然災難,都以犧牲民眾的生命和財產為巨大代價。我國是個自然災難頻發的國家,正視這樣的現實,需要我們善于發現無形的危機,對癥下藥,最大限度地化解這些危機。化解這些無形的危機,需要我們做的事情很多,其中以“建筑革命”最為迫切。現在,我們的建筑物以鋼筋混凝土結構為主導,一旦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建筑物質量不夠過硬,遭遇強地震時他們搖擺得越兇,對人體的危害越大。如何研制新型的耐震建筑,是造福民眾的莫大善事。倘若新型的木制建筑的抗震度不錯,又能防火防蛀防水,造價和混凝土結構的建筑相仿,這將是國人的幸事。
日本強震海嘯,對我們而言是一堂很好的啟迪課。“建筑革命”,應該是最直觀的感受了。希望我們的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會同國內的建筑設計院所,能在推動“建筑革命”中起到推動作用!